再見了!重建街老阿嬤

地址:

新北市淡水區重建街。

交通方式:

乘捷運至淡水站,沿中正路步行七百公尺,自福佑宮左側進入;亦或由淡水站搭乘紅26、紅27、867號公車至重建街口下車。

參觀資訊:

全天自由參觀。

叛知識︰

重建街口許順記

日治時期由第一代經營者許再生先生創立,因鄰近福佑宮,以金紙線香為主要經營項目,過去是淡水最大的金紙店,亦是2010年5月「站滿重建街」計畫發起人程許忠先生生的老家。

重建街十四、十六號

重建街指定古蹟,依山坡而建及內部三層落差的空間變化,反映了當時淡水山城的街屋格局;十六號為早期淡水中醫師陳其宗行醫之處,代表了淡水的醫療歷史,十四號如今改為布袋戲博物館。

重建街二十八號

「九崁街文化促進會」基地,促進會為保留老街的主要推手。

重建街三十號

1916年生於淡水的王昶雄是名醫生,本名王榮生,昶雄為其筆名。世居重建街的王昶雄先生便是在此寫下家喻戶曉的〈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

重建街五十八號

前總統李登輝先生在日治時代就讀淡水公學校時,寄宿於當時的保正張媽振家,即今日的重建街五十八號。

青蛙石

位於十九號門前的大石頭,早年火山爆發時滾落至此地,石頭質地光滑,形狀如青蛙坐姿一般,因此在地人皆稱之為青蛙石或石頭公,是居民小時候時常聚集、攀爬的重要據點。

施家古厝

日治時期,淡水曾是木材進出口重鎮,當時全臺最大木材商「施合發」的老闆施坤山買下古厝,進行局部整修。三合院式建築在老街上獨樹一格,建材和工法相當考究,牆面磚雕及窗櫺頗具藝術價值。

志梧橋

沿著淡水河岸自行車步道前進,穿過紅樹林自然保留區,即可到達這座橫跨竿蓁林溪的木棧橋。1993年,陳志梧、黃瑞茂、曾旭正等教師帶領學生,組成淡水社區工作室,致力於淡水地區社造規劃,卻於推動淡水河岸自行車道計畫期間,因胃癌病逝,遂以「志梧」命名此橋,以資紀念。

延伸閱讀︰

讚滿重建街聯盟,「五分鐘看懂重建街」懶人包 http://issuu.com/yan-ru/docs/tamsui_chongjian_st_easy_pack

潘秀宜(2008)〈竭力守護 淡水最美的山城老街—重建街〉,《文化淡水》,107期,http://www.tamsui.org.tw/107-3.html。

賴俊宇(2003)《淡水遊記︰重建街計畫》,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重建街大事記︰

清代 

福建惠安人陳添於此處興建九間店舖,九崁因此得名。

1796 

嘉慶元年,八里河岸聚落遭水患摧毀,八里居民移居九崁街災後重建,遂以重建街名之。

1969 

臺北縣府劃設「淡水鎮都市計畫六號道路」,2001年開始進行道路拓寬的規劃設計工作。

1990 

淡水文化基金會協助居民成立「淡水九崁社區總體經營發展協會」。

2006 

4月,淡水社大利用重建街28號工作室成立「街道美術館」。

2007 

重建街14、16號獲指定為市定古蹟。

2009 

5月9日,重建街首次舉辦「創意市集」,這是民眾自發性籌劃的活動,於每月第二個週末舉行。

2010 

5月30日,政府預定於端午節後進行拓寬工程,Facebook「我是淡水人」粉絲團團友(在地攝影師程許忠先生)發起「站滿重建街」活動展現搶救重建街的聲音。

12月7日,淡水重建街拓寬拆建物,全長380公尺的路段分三階段拓寬施工,第一階段已於隔年7月拓寬完成(150公尺);第2階段計畫於2013年底發包,拆除範圍包含重建街30號(王昶雄故居)及重建街階梯;第3階段移交文化局辦理,計畫在中正路8巷巷口規劃入口意象,並修護「淡水崎仔頂施家古厝」、拆除非古蹟建物。

2011 

5月,新北市政府召開「為研商淡水區都市計畫六號道路(重建街)開闢相關事宜」會議,表示除了已拆除的第一階段,其餘住戶依「剩餘建築基地內建築物改建增建辦法」自行退縮即可。

2013 

12月1日,因新建工程處決定進行第二階段拓寬工程,公民團體發起「讚滿重建街」活動,希望再度號召群眾重聚重建街,喚起政府單位對重建街歷史資產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