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9.12.14(六)

記錄人:蘇信叡

  • 綠川

在這次的路上觀察活動中,伴隨者解說員對於第二市場一代的故事講述,我們進行了一場中區的歷史探究之旅。

在綠川兩岸與建國市場一代充斥著當時日治時期的建築風格,而其中吊腳樓就是經典的建築風格-可曾經歷過新文化運動的商討場所,可曾也是日本官員們歇腳之處,但現今已經難以見到那時的歷史全貌了。但即使如此,透過這些建築的分層我們依舊可以看出歷史曾變動過的軌跡,紅磚與立窗式的建築共壁,訴說著在緊密的都市規畫格局下,緊緊相連的折衷主義式建築。

 

  • 共壁式建築


除了歷史與建築的層面外,也在這裡看到了有關於居住正義的問題,龐大的人口與過度緊密的問題,在建築共壁的設計下,甚至有像現今紅地毯西餐廳一帶更是曾經有五棟建築的共壁情形出現。倘若突發的天災人禍,又要如何去進行疏散?然而在解說員的故事之中,也有提及當時市場一帶火災所帶來的損害,更甚至有了在東協廣場裡「幽靈船事件」的有趣流言。

不只如此,在大型立面窗的設計下,也有著當時在19世紀前後的台灣鼠疫橫行時,「採光」也做為當時建築的一大重點,而如何保持能夠讓陽光進入住宅內卻又不會太過悶熱,因而才有了像是現今台中市第四市場信用合作社這種斜窗的設計。

  • 斜窗設計

 

曾經繁榮的台中第二市場,雖早已就被政府納入規畫區之中,但隨著時代變遷、交通方式的改變,也日漸沒落了下來。曾經盛產香蕉的集散地,現今也因台中火車站的位置遷移,現今也已殘留下了與土地相伴了半輩子與在舊火車站尋求工作機會的外籍移工了!

在這次的活動中,收穫最多的不只是來自於對於建築的欣賞或者是當地街景的原初樣貌,更多是一種對於日常生活的重新省思-「我們身處於社區之中,而社區又因人們聚集而譜出種種不同的樂章。」我們是否能在緊促的生活步調中,去傾聽屬於我們這塊地真實的聲音,透過一種可愛的方式,訴說著他是如何與這些曾經來訪或居住的人們的小秘密。

最後,我們如何去將社會學所學運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我想,不免俗的就是從去紀錄日常生活與周遭事物的樣態,透過一種在地生活的方式去紀錄,在於這些在地街坊鄰居的故事之中,去找尋這個社區真實的需求,才應是我們對於社區工作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