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埤大約位於現今文程路及全興路之間,1909年(明治42年)與張厝圳、劉厝圳合併,改稱為「公共埤圳後村圳」,由臺北廳長擔任管理者。草埤接引貴子坑溪,築為堤防,橫截其流,積使高漲,再開草埤圳於側導水灌溉,提供田心子、埤仔頭(坡雅頭)、允龜橋的灌溉用水,另有一支流做為洩水溝及部分灌溉用水,以水閘門分流到允龜橋接塭子川。早年草埤因埤面寬廣,約有5公頃,水質清澈,是當地孩童休耕時戲水及農家的水牛堀和養鴨處。另有石敢當信仰立於現今廟宇。

草埤沿岸耕作的居民記憶 2020年 陳正雄

 

「我是民國51年出生,祖先是福建漳州人。祖父那代從林口遷居到泰山,我的老家在山上,是單伸手的屋舍,山上原本有好多條水渠會往下匯流,明志路136巷也是其中一條山溝水,沿著陳家老宅到現在公園路旁的陳家農地,穿過明志路沿著仁愛路從小眷村前匯進草埤。

舊家前面有一口埤塘。埤塘蓄的就是山溝泉水,即使現在去看埤塘的遺址,還是能找到水流經過的地方。小時候在小山溝就可以抓毛蟹、蝦虎魚,山林裡常見白鼻心、鼬獾、穿山甲。山上埤塘旁邊的田土非常濕軟,就是所謂的「湳田」(爛田),腳踩下去都會陷下去還會出水。

我家山上的湳田種竹子,有烏腳栗仔、綠竹筍、麻竹,鄰近山坡地有很多的相思樹,要做火炭用的,後方還有一片芭樂樹園。小時候割竹子,要先將竹子砍成一節一節,等它乾燥再拖下山比較省力。處理竹子真的很痛苦,不僅雙腳會下陷難以行動,竹葉還會割人。

小時候我們稱呼貴子坑溪為「草埤」,當時草埤沒有像今天那麼寬,在草埤旁種田的人家都會在溪旁搭絲瓜棚,一整條溪絲瓜棚一路綿延下去。以前草埤一帶還有海伯的鴨寮,最多曾經有過三萬隻鴨子。我從山上砍下來的竹子,會放在曬穀埕,等著海伯載幾簍鴨蛋來跟我們家交換竹子去蓋圍籬。以前我們家鴨蛋吃不完,鴨蛋又比雞蛋大,一天吃個三顆鴨蛋就撐了。那時還會偷偷私宰豬肉滷鴨蛋來入味。

在我小學階段草埤水質還算好,草埤旁長滿草,河底清澈,河床砂質可見,抓得到鯽魚、蜆仔和蝦子,自從台塑蓋了林口廠,又帶動了紡織、染整工廠群聚設廠,汙染就越來越嚴重,最後草埤就成了七彩河,染整化學味道雖不致於刺鼻但是惡臭,整個環境被破壞,山溝也沒有水了。

後來土地仲介進場,說田地被污染,都不能種植了,囤填工程廢土還有錢可以拿,剛好當時政府也鼓勵休耕,泰山良田填了一堆工程廢棄土,蓋起了鐵皮工廠,發展成現在這副模樣。貴子坑溪大約是民國84年徵收闢建中港西路,開始了貴子大排水泥化工程。但我發現貴子坑溪整治成貴子大排後,並沒有變得比較好,汙染、淹水沒有改善,很期待將來少點水泥化工程,讓雨水真的能夠滲透到土地,讓土地能夠涵水保水下去。工廠汙水也一定要截流,未來兩岸植栽不要種太多人工的園藝植物,河岸種園藝種就太沒意義了。」

 

資料來源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