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莊人生活中的信仰與祭儀?中正公園→新莊地藏庵(大眾廟)→保元宮→阿瑞官→糕餅行→翁裕美麥芽糖→福德祠→文昌祠→萬應堂→金合和糕餅→媽祖廟→老順香→戲館巷→潮江寺→武前街長老教會→武聖廟→中正路→建興街→運動公園→中和街→新莊社大

新莊老街擁有300年的歷史,除此之外,它更擁有十數間百年以上不同類型的宗教信仰場域,生為在地囝仔的我,曾不斷的思考,這些宗教信仰存在在新莊街上的意義是什麼,而300年來,我的祖先們、新莊的先賢前輩們在這塊土地上,又是如何與這些不同類型的宗教信仰產生互動。

而這些宗教文化又不斷延伸出許多的文化,有些已變成我們習以為常的習俗,有些則隨著世代演變逐漸消失在年輕一輩的生活中,不管如何,這些文化都曾經是新莊人甚至是台灣人重要的一環生活文化,就讓我們放下對宗教的刻版印象,重新的來認識先人們的生活文化吧!

這趟旅程你將感受到先人們一生的生老病死與喜怒哀樂是如何寄託在這些宗教信仰中,更透過許多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心情,而成為一種帶著深厚韻味的生活模式。 

 

路線設計背後故事 (口訪蔡婉筠,2020.11)

因為這是與我的個人生活最有連結的主題。從出生到長大,一直跟在阿嬤身旁,對「拜拜」的記憶是植根與身體記憶裡的,應該是從baby就開始了吧! 家裡的房間就在客廳與廚房中間,每遇祭祖或各個慶典節日,家裡都會按照傳統拜拜,年幼的小孩在房間玩,女人在廚房裡忙著炸魚、炒菜、炊粿…;男人在客廳幫忙擺桌準備拜拜,我從小浸淫在這樣的聲響和氣味,端午節綁粽子、中元節準備牲禮再走到大墓公去拜拜:七夕黃昏拜七娘媽,準備麻油雞和油飯,還要供奉圓仔花和胭脂水粉,祭儀結束後媽媽會把水粉塗在女兒的臉上,希望女兒長得跟七娘媽一樣美;圓仔花往屋頂丟要獻給月亮;拜天公要採買「麻撈」,耳濡目染……